《中共廣州市委關於制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是未來時期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着力點,如何推進,至關重要。為此,需要運用系統論方法,摸清現狀,理清邏輯,有的放矢。
運用系統論科學認識區域聯動
2018年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這是科學認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方法論。我們需要從系統論出發,剖析廣州經濟體系的關鍵環節及其內在聯繫。其中一個關鍵環節是廣州產業的地區分佈及其聯繫。
2020年前三季度,廣州市GDP為17475.8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2.1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704.3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589.37億元,第一、二、三產業佔比為1.04:26.92:72.04。廣州呈現服務業(第三產業)絕對主導的經濟結構。這一方面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結果,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發展相對滯後,將會使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缺乏堅實的微觀基礎支撐。可以説,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如何高質量發展並與第三產業良性互動,形成雙輪驅動高質量發展,是廣州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之一。
在全球化與智能化時代,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產品複雜性快速提升,生產迂迴程度大幅提升,產業鏈條跨越空間很長。這意味着,多區域參與產業鏈條是必然趨勢。201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13366億元,工業增加值5722.94億元。其中,廣州開發區工業總產值8049.78億元,佔全市37.6%;工業增加值2089.21億元,佔全市36.5%。可見,廣州開發區工業總產值接近全市的四成。工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天河區、越秀區等區服務業發展佔據龍頭地位。但廣州開發區的工業是天河、越秀等區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二者之間存在活躍而大量的工業人與服務業人的對流。這反映了廣州開發區工業對廣州GDP的間接貢獻大於直接貢獻。
在這一現實情況基礎上,更加需要區域聯動,把廣州市各區看作一個整體、一個經濟系統而不是各區行政分割,工業與服務業融合互動,才能取得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進展。《建議》提出,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統籌重大產業功能區建設,構築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動力源。這需要區域聯動來實踐。
區域聯動可以試點先行
作為廣州兩大國家級戰略平台,南沙自貿區與廣州開發區能否實現產業鏈良性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廣州現代化經濟體系能否取得重大進展。自貿區最大制度紅利是面向全球市場,實現這一紅利的核心在於產業體系支撐。自2015年成立以來,南沙自貿區經過5年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其關鍵在於:自貿區政策紅利和制度紅利的具體實現,必須要有豐富的產業體系(尤其是工業)作為支撐。2019年,南沙區GDP為 1683.2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 56.1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08.6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18.42億元,各產業增加值比例為3.3:42.1:54.6。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發展上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南沙自貿區與廣州開發區產業鏈鏈接是兩區高質量發展的內生需要。南沙自貿區利用廣州開發區的產業基礎進行產業鏈拓展,有利於發揮其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同時,廣州開發區需要再升級,其具有很好的產業基礎,但產業園區需要再拓展,不僅要實現“產城融合”,更要實現產業鏈跨區域鏈接。南沙自貿區後發優勢和空間優勢正是廣州開發區產業鏈拓展所需要的。這一鏈接還可以輻射珠江東岸和珠江西岸的產業帶,進而帶動“一核一帶一區”產業協同發展。
兩區產業鏈鏈接具有試驗性質和示範效應。從試驗角度看,兩區產業鏈鏈接是尋求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創新,其間會出現一些錯綜複雜的問題,但形成相對成熟的協同模式後,可持續的遞增收益就會顯現出來。這一模式創新,可為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提供參照系,可以依照此模式推進廣州市內各區進行鏈接,如針對汽車產業,花都、廣州開發區、南沙自貿區如何實現全產業鏈鏈接與合作,至關重要,值得探索。廣州市各區要主動與市外產業體系成熟地區進行鏈接,無論珠三角地區,還是北部生態區,比如東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門、肇慶、清遠等,都可以試點突破,力爭以點帶面,形成全方位的產業鏈鏈接。在省內產業鏈鏈接模式探索成熟的基礎上,可以進行跨省產業鏈鏈接探索,尤其是與環粵港澳大灣區省市進行共同探索。
區域聯動需要頂層設計
區域聯動,需要“看不見的手”(市場)與“看得見的手”(政府)有效握手。廣州需要進行區際產業鏈鏈接頂層設計,要引導各區認識到,合則興,分則衰;需要建立區際產業鏈鏈接市級組織保障,從產業存量和產業增量兩個方面進行頂層設計。
產業存量謀求“有中優化”。對各區產業進行普查,繪製各區支柱產業代表性企業產業鏈分佈圖,包括區內分佈、市內分佈、省內分佈、大灣區分佈、全球分佈;按照產業生態系統,基於細分行業,繪製區際產業鏈鏈接路線圖;舉行各區支柱產業代表性企業洽談會,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進行合作鏈接洽談;設計市級層面政策支持系統,包含發改、經信、商務部門等協調機制及各區財政税收協調等問題。
產業增量謀求“無中生有”。基於各區政策優勢、產業基礎和稟賦條件,着眼於未來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定期舉辦各區產業鏈鏈接溝通會;區際聯合靶向招商,按產業鏈原則集羣式引進核心企業和配套企業,交叉分佈各區;組建綜合性貿易服務公司服務全產業鏈,構建區際“製造+服務”產業協同發展模式與區際產業共享體系。
【淘寶香港買家集運教程】大洋網評:以區域聯動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