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道歉”成了熱詞。先有郭敬明、於正同一天分別對莊羽、瓊瑤的道歉,後有全棉時代因廣告內容不當公開道歉。有意思的是,三則道歉都引來一片爭議之聲。
人非完人,每個人都有可能做錯事説錯話,對他人造成傷害。一個道歉,雖然無法彌補全部過失,但只要有誠意,大都會獲得當事人的諒解。公開道歉不被認可至少説明了一點,道歉沒能讓人感覺到應有的誠意。
對於抄襲這樣的舉動,道歉雖然遲到了15年,也並非不可原諒,郭敬明的道歉信字裏行間可見對年少輕狂的悔,也低姿態地配合成立“反剽竊基金”,足夠感人。但在其新片上映之時,在156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抄襲的當下,發佈這樣的道歉信,多少讓人感覺不是主動為之,而是被迫之舉,讓其誠意大打折扣。
而全棉時代的道歉則更為離譜。“我錯了”佔據道歉信十分之一的篇幅,而“我有200多個專利,填補了很多市場空白,永遠把消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給了用户舒適的體驗,我還做過公益”等自誇的內容則佔了十分之九,硬生生地把“我錯了”扭成了“我很棒”,怎麼看怎麼彆扭。難怪網友們質疑,“這道歉信,真的不是獲獎感言嗎?”連公開道歉這樣的場合都不忘記做宣傳,蹭熱點,這是真心誠意的道歉嗎?只能説是敬業有之,誠意全無。如此敷衍且功利的道歉,怎麼可能被公眾接受呢。
只有真心誠意的道歉,才能挽回品牌形象,獲得消費者的原諒與認可,最終贏回消費者的心。可是,全棉時代的道歉信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顯然比當初發佈“不尊重女性”的廣告內容更離譜。廣告還能説是無心之失,創意欠妥,可明明錯了卻不認錯,反而將錯就錯,借“錯”發揮,就有點執迷不悟了。
哪怕在網絡世界,流量為王也絕非萬能。在可替代性如此之強的產品領域,頂着不尊重用户的惡名,難道不是流量越大越不被消費者待見嗎?這個時候,恐怕只有學會好好道歉,爭取用户的諒解,才是正理吧。
(廣州日報評論員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