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跟隨我們的鏡頭,150秒看“最美地鐵站”。
地鐵如同城市跳動的生命脈搏,被譽為城市“最有價值的隱藏”。11月26日,備受關注的廣州地鐵八號線北延段開通,已開通運營的線路達15條(含APM、有軌電車、廣佛線),運營里程達530公里,較“十三五”之初實現倍增,穩居世界前五。
隨着開通的線路站點越來越多,地鐵文化牆也成為了城市的文化名片。作為千年商都、四季花城,廣州建設了不少高顏值地鐵站,一站一風景,星羅棋佈般指示着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坐上地鐵穿梭城市的一天,琳琅滿目。
要問哪個站點最美?也許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答案。
8號線 華林寺站、陳家祠站、同德站
新開通的8號線北延段以沿線周邊豐富的荔灣文化精髓作為導引,延續八號線裝修風格,牆面一體化裝配彩釉玻璃,並以一站一色呈現。
青磚牆、青瓦、假山、魚池等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元素散佈在陳家祠站廳各處。鏡面不鏽鋼假山、藝術鏤空鋁板天花……通過現代抽象的藝術手法,重現以“陳家祠”為代表的嶺南建築“三雕二塑一鑄”工藝。
置身在華林寺與玉器街周邊的華林寺站,則將“白與光”“玉與禪”的意境融入整個車站之中,營造出一個美好、聖潔的氛圍。
車站空間寬敞,站台到站廳的扶梯提升高度大,頗有“天梯”之感。
而在同德站站廳,“空中”飄滿了“同心燈”,與中部垂直電梯處的“同心結”相呼應。
4號線 南沙客運港站
剛下列車,被一大片的海藍色地磚和銀色燈光包圍着,天花板不規則地分佈着海鷗造型的燈具,光線在站廳內相互交錯,頓時有種海天一色的感覺,整個人猶如置身於被陽光照耀下的大海。
南沙客運港站採用“一帶一路”的主題,全面融入海洋、寶船、海鷗等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從出入口通道進入到站廳,給乘客帶來一場“夢幻旅程”。
整個站廳,夢幻感十足。
站廳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這艘巨型帆船,它的設計靈感來自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寶船,船體側身巧妙設有多台售票機,兼具藝術與實用元素,毫無違和感,頗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寓意。
預留的商鋪外牆,也像一個透明的氣泡,巧妙融入這片“大海”當中。
11、13、21號線 天河公園站
號稱“亞洲最大地鐵站”的天河公園站是廣州地鐵11號線、13號線、21號線的換乘站,總建築面積達到7.86萬平方米。
整個站廳以白色為主色調,顯得格外開闊明亮,而且處處點綴着鮮花,還有用科技材料製成的藝術品。
數千閃片組成“璀璨天河”,照亮開放式的服務枱。
空曠的站廳,兩個巨大的星球令人眼前一亮,原來這是電梯的入口。
13號線 南海神廟站
腳踩紅色波浪,頭頂蜿蜒白光,如波浪般的線條從腳底延伸至遠方,這是廣州最“蜿蜒曲折”的地鐵站——南海神廟站。
地鐵站設計理念來源自附近的南海神廟,整個地鐵站以海神和歷史為主題,通過大量的山水石,來展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歷史風貌。
除了牆面外,站廳不鏽鋼欄杆上嵌入的玻璃從下到上漸變式的圓點圖案則表達出海上霧氣升騰的景象。
1號線、6號線 東山口站
洋房別墅、名校勝地,滿是老廣特色的東山口,地處廣州老城區,人文氣息非常濃厚。
走在通往地鐵的隧道里,看着兩旁的老建築插畫,是不是有一刻覺得自己就是當年的東山少爺,在此地邂逅愛情?
7號線 石壁站
文化牆上藍色的烤漆玻璃,表現水系的理念,砂岩陰雕、黃砂岩體現巖峭如壁,還有白色鐵藝平面雕刻的船隻,演繹了屬於石壁特有的水文化。
5號線 動物公園站
“廣州最高的地鐵站”——動物公園站,進入站廳後,兩根“Y”字型水泥灰的擎天巨柱紮在中央,十分奪目。
牆壁上萌萌的動物卡通形象彷彿在歡迎大小朋友前來打卡,童心滿滿。
4號線 大學城南站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最具學術氣息的的站點——大學城南站,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在這個地鐵站裏重現,經過這裏彷彿聞到了書香氣。
因為大學城南站文化牆的設計借鑑了“活字印刷”的藝術手法,把《弟子規》刻在了潔白的大理石上,十分有動感,撲面而來的都是濃濃學術氣息。
大學城南站被多所高校環繞,年輕學生比較多,充滿活力氛圍。
7號線 南村萬博站
芭蕉葉、趟櫳門、鐵藝拼花的傳統窗户,表現了濃烈的嶺南建築文化氣息,感覺回到了舊時光。
1號線 西塱站
1997年,是廣州地鐵1號線的開始,而西塱站作為首發的試運營站,到現在已經服務超過二十多個年頭了,是廣州歷史最久的地鐵站之一,見證了廣州地鐵發展。
西塱站作為一個地面車站,可以看到列車在面前飛速而過進站出站,鐵軌與列車也組成了一個文藝復古的場景,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來這裏取景。
5號線 獵德站
獵德站通過融入嶺南文化、廣州地域風情和地鐵專有設備等元素,向廣大市民更直觀、更生動地展示廉潔廣州文化。
獵德“君子悦廉”主題車站分為“賞、倡、行、正、敬、正”六廉,包括廉潔藝術展示、廉潔文化海報、廉潔設備創意、廉潔八項規定、廉潔温馨提示、廉潔創意互動等六大區域,立足車站空間佈局,全方面、多維度傳播廉潔文化。
1號線 農講所站
提起農講所站,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幅畫面:紅色的柱子、地板磚,極具特色的天花板,這是一個充滿紅色元素的地鐵主題站。
隨着地鐵在越來越多城市的普及,成為更多人的離不開的生活日常,它存在價值也就發生了變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其設施的發展變化也是我國科技發展、城市管理水平發展的見證:地鐵過閘方式從一開始的車票過閘機,到後來的“滴”車卡,再到如今的掃碼智能支付,甚至人臉支付;各地鐵線網衞生間的全面提升改造;母嬰室從無到有;期間地鐵多次提速,提升運輸力,地鐵站設計更加人性化……每一次進步,都市民出行變得更加方便。
地鐵不只是用鐵皮包裹的沒有温度的交通工具,如今它身上承載了更多的人文功能,讓人們在從車廂中穿梭的路途上,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歷史血脈。在地鐵的疾馳中,城市脈搏有力跳動,人居生活將幸福綿長。
策劃/監製:朱文婷
文字/編輯:朱文婷、袁世傑
拍攝/剪輯:袁世傑
來源:廣州日報、廣州地鐵、印象廣州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網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