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通過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更多地依託國內市場,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的必要性
從宏觀經濟循環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經濟發展比較平穩。我國提出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來我國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模式發生改變,而且隨着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我國是一個大國,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因而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我國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還不強,經濟循環中還存在許多堵點瘀點。從質量看,隨着消費不斷升級,居民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需要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從結構視角看,我國經濟中存在供需結構失衡、房地產與經濟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城鄉區域結構失衡、人口結構失衡等,形成堵點瘀點。從產業鏈供應鏈看,我國還存在斷鏈、短鏈等問題,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在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台、基本算法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從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環節看,我國還存在產業鏈水平、分配結構、流通效率和消費環境亟待提升問題。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的舉措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需要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同時也需要擴大內需,增強需求對供給牽引。
第一,提高供給質量。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要在提升質量上下功夫,加快建成適應科技新變化、人民新需要、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質量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主體。要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在“增品種”“強品質”“創品牌”上求實效。要提升要素供給質量,數據、信息、知識等新型效率型生產要素,日益成為決定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要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效率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主線。要引導生產要素流向高效率的部門和環節。以人工智能、5G、車聯網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產業新經濟蓬勃發展,要引導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生產要素協同投向這些重點領域。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方式,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動力變革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推動製造業的動力變革,必須改變主要依靠資源和要素投入的老路,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強化創新體系建設、推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有機結合等;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
第二,優化供給結構。要優化產業結構,加速新舊動能轉換。順應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發展趨勢,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為契機,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壯大,創造形成發展新動能。通過技術、品牌、商業模式的創新,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傳統產業低碳化,既包括低碳技術,也包括新能源、循環經濟、再製造等方面。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產品附加值。
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係協調。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借鑑國際經驗,發達經濟體推動製造業迴流和升級,我國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關鍵在於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提高實體經濟利潤率。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任務“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羣。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第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製造。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佈局,支持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前瞻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統籌作用,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後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價值鏈。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強化要素支撐,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
第四,擴大國內需求。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分析了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之間的辯證關係,生產決定消費,同時,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促進生產的發展。我國居民消費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2019年為28.2%,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我國將全面促進消費,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推動汽車消費,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發展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支持有利於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的根本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第一,深化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國資國企、土地、財税、金融、政府行政管理等重點領域的改革。第二,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全面開放意味着堅持製造領域開放與服務領域開放更好結合,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堅持沿海開放與內陸沿邊開放相結合,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相結合。繼續抓好優化對外開放區域佈局、推進外貿優進優出、積極利用外資、加快自貿區及投資協定談判,促進“一帶一路”發展。
(作者: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區域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教授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