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是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之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我們要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向着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邁進。
改革開放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是在改革開放基礎上奠定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推動下獲得新的巨大發展。改革開放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必須認真思考改革開放面對的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聚焦分析新因素新特點。對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構建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而言,尤其如此。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取得的一系列偉大成就,是與堅持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發展進程分不開的。特別是加入WTO後,中國深度融入全球化,對外經濟合作與競爭全面深入展開,外向型經濟特徵日益明顯,開放型經濟體制初步形成。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貨物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同時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也獲得迅猛增長,成為世界上眾多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過程中,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把握世界經濟發展方向和總體趨勢的能力日益增強,吸收借鑑別國經驗加以改造利用,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促進經濟穩定健康持續發展的管理體制的能力日益增強。世界成就了中國,中國也成就了世界。中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廣大市場吸引着遍及全球的投資者、企業,與中國一道實現共商共建共贏共享成為諸多國家人民的共同期盼。
但是,應該看到,隨着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和不斷擴大,隨着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矛盾的新發展,人們在對外開放的方向、目標、任務、力度和着力點問題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認識不清晰不準確有疑惑的地方。這些問題和疑惑的產生是必然的,有的是因為對國內外新形勢瞭解得不透徹不全面,有的是因為對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態勢缺乏準確判斷,有的是因為對新發展方式和新技術形式的出現缺乏心理和認知準備。
國內改革遇到的問題,必須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競爭來解決
毋庸諱言,近年來世界政治和國際關係發生了錯綜複雜的變化,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勢必給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造成更大挑戰。與此同時,受到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中國經濟在保持前景看好態勢下,也面臨着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有的是改革進入深水期遇到的瓶頸,有的性質尚難充分辨識和確認。
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尚需深入推進,創新體系不完善和創新能力不足還制約着經濟社會向更高水平發展,經濟發展需要尋找新動能、強化新勢能,經濟社會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尚需改革完善和提高。這些矛盾和問題凸顯了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極端重要性。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些國內改革遇到的問題,必須通過面向世界,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化與世界的聯繫,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競爭,獲取國際資源和經驗的方式加以解決。
還應看到,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正在迅猛發展,特別是以物聯網、5G技術和量子計算為標誌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助推了全球範圍內經濟的新業態、新領域和新模式的出現,加速了創新鏈、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分化和重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但將為世界經濟新一輪增長提供動力,而且必然加速推動全球化,推動貿易、投資、市場和勞動力供需格局向新的方向發展。全球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的新態勢,必然呼喚各國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繫與合作,必然為世界經濟發展開闢新方向和拓展新領域。世界各國必須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到來之際未雨綢繆,做好科學預判和認真準備。事實證明,在重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前,哪個國家能夠及時跟進、佔得先機,哪個國家就能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獲得巨大支配力和影響力。故步自封、保守僵化只會導致落後;開放發展、鋭意創新才能贏得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指出,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總書記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全局出發所作出的分析判斷,為我們進一步搞好對外開放、促進中國自身建設發展、推動世界經濟整體向好發展指出了明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國內改革創造新的國際環境、條件、機遇、動力和資源
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國對外開放的國際環境正發生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國際政治經濟關係正處在複雜的震盪期和調整期,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只有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全球化深入發展,促進中國經濟對接世界經濟,堅持與世界各國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才能抵禦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浪頭的衝擊,才能最終戰勝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挫敗任何遏制中國發展、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圖謀。必須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深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向更高質量發展,讓世界各國搭上中國快速發展的順風車,感受到與中國合作的實惠與好處,共同營造“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世界經濟發展新局面。
必須認真總結吸收我國對外開放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經驗,正確處理改革和開放之間的關係,在改革與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的同時,以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國內改革創造新的國際環境、條件、機遇、動力和資源。應該看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對外開放始終堅持正確方向,走出了一條從沿海到內地、從點到面、從前沿向縱深不斷梯次推進的新路,逐步形成國家主導下的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整體開放格局。中國的對外開放,始終與國內改革相互配合、相互助推,始終與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相一致,與中國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緊密聯繫,在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我國正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一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開放的大門將進一步敞開,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因此,必須注重優化升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增加經濟縱深,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必須在進一步對外開放過程中,發揚敢想敢幹、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40多年對外開放及所取得的成就,本質上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的鮮明體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場偉大創新和實踐。在這一偉大創新和實踐過程中,並通過這項偉大創新和實踐,長期束縛中國人民精神和行動的舊病頑疾被消除了,一項項看似不可想象的事業都奇蹟般完成。今後也只有堅持和發揚這種創新精神,才能蹄疾步穩地紮實推進落實各項全面對外開放政策措施。譬如,要以積極姿態迎接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增強中國企業和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要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要在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税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等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所明確的進一步推動全面對外開放的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都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堅持創新驅動,才能更好地落實並予以實現。
面對國際環境和形勢的新變化新發展,面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面對全球範圍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方向新態勢,堅持進一步推動全面對外開放,必將為中國發展開闢新出路、拓展新局面、創造新優勢,從而有力助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戴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