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25日在山東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八百里沂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蒙山沂水間發生過大小戰鬥四千餘次,巍巍青山掩埋了十萬將士的忠骨。當時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1萬多人蔘軍參戰。“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沂蒙軍民用生死與共的實際行動,樹起了一座巍峨的歷史豐碑。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山東臨沂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並參觀沂蒙精神展。他表示,“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主要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人民跟黨走,無私奉獻,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揚。”
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先後湧現出了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等一大批先鋒模範人物,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日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前往“沂蒙母親”王換於老人的故鄉——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村蹲點,走訪“沂蒙母親”的後人於愛梅,近距離探尋沂蒙精神的精神內核。
沂蒙山區是連接華北和華中的紐帶。它北起膠濟路,西至津浦路,南接隴海路,東瀕黃海,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五四”運動爆發後,馬克思主義在齊魯大地開始傳播。隨後,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等人在山東開展建黨活動,再加上一批在外求學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洗禮的沂蒙青年的共同努力,革命的星火便在齊魯大地漸漸燃燒起來。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山東黨組織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紛紛發動武裝起義,建立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鬥爭。同時,根據黨中央指示,大批幹部被派到山東工作,115師主力挺進山東。在山東黨政軍民齊心協力之下,建立了沂蒙抗日根據地,為阻擊日軍乃至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協助傳遞號令和情報
往返60多裏襪子被血水粘住
在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村中央,有座百年院落。抗戰初期,曾有這樣的説法:沂蒙山的心臟在沂南縣,沂南縣的心臟在馬牧池,而馬牧池的心臟一度就在這座普通的院落裏。
△“沂蒙母親”王換於的老屋院落
△老屋內
村民於愛梅告訴記者,這裏就是她的奶奶、“沂蒙母親”王換於的老屋。王換於1888年出生於沂南縣圈裏村(今屬蒙陰縣),19歲嫁到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村。1938年12月,在根據地黨組織的影響下,王換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夏,日寇野蠻掃蕩沂蒙山區,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先後駐紮在了東辛莊王換於家,徐向前元帥、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到沂蒙後也在她家住了較長時間。就這樣,王換於家成了著名的抗日“堡壘户”。
△紅嫂紀念館內的王換於生平
當時,為了協助指揮中樞傳遞號令和情報,王換於裝扮成披襟帶片、蓬頭垢面的討飯人,翻山越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往返行程四千餘里,傳遞重要信件70多封。有一次,縱隊首長把一份文件交給王換於説,這是徐向前的親筆信,希望她連夜送到垛莊,天明時等她的回話。王換於旋即上路,走走跑跑,翻山越嶺,往返60多裏,回村覆命時,她的兩隻鞋已磨透了底兒,兩個腳後跟都裂開了血口子,襪子全被血水粘住,扒也扒不下來。
為了讓機關同志們更好地投入到抗戰當中,王換於率領全家竭盡全力照顧大家的生活起居。她帶着兩個兒媳、兩個閨女沏茶倒水、烙餅煎蛋,忙得不可開交。一家人把好的食物留給同志們吃,自己常以地瓜秧和野菜充飢。“媽媽給我講過,那時候一天做八頓飯,鍋台總是熱的。”於愛梅説。
撫養42名革命後代
兒媳用自己的奶水哺育戰士們的孩子
王換於還和家人一起創辦“戰時託兒所”,先後撫養了42名革命後代。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兩個兒媳的奶水大部分用於哺育戰士們的孩子,自家孩子卻沒喝過一口奶。王換於説,自己的兒媳婦年輕,還能生養,但戰場上戰士們捨生忘死,他們的後代沒了就斷了根了。
△王換於創辦的地下託兒所的部分孩子。來源:大眾日報
最終,42個孩子都活了下來,而王換於自己的四個孫子卻先後夭折了。回憶這些往事的時候,於愛梅多次忍不住淚水。“那時候,我的哥哥才9歲,他是我們這些孩子里長得最好、最聰明的。有一次敵人進攻,託兒所緊急轉移,當時是冬天,在轉移的途中,母親讓哥哥回去取一些託兒所弟弟妹妹們的衣服。不料哥哥在途中遇到了敵人的轟炸,母親她們沒等到哥哥回來,轟炸結束後便慌忙回去找他。可等她們再回到村裏的時候,只看到哥哥小小的身體趴在炕上,手裏還抱着孩子們的衣服,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
抗戰期間,王換於和她的家人還掩護、救助過一大批八路軍傷病員和抗日干部,協助掩藏過許多抗日物資。在她的帶動下,王換於的兒子、兒媳、閨女和老伴也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戰爭年代千萬沂蒙婦女的傑出代表,王換於用她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精神的不朽頌歌,被譽為“沂蒙母親”。
革命精神世代傳承
“沂蒙母親”後人自費宣講沂蒙精神
王換於的大兒媳、於愛梅的母親張淑貞也一直和婆婆一起,傾盡全力哺育革命後代。於愛梅告訴記者,張淑貞去世的前一天,什麼也不要,就要黨徽。“這是我的黨徽,共產黨員才有啊!不管什麼情況,不要把我的黨籍給註銷了,不然我的黨費怎麼交啊!”於愛梅安慰母親説:“媽,您是老革命,覺悟這麼高,誰也不可能把黨籍給您註銷了。您放心!”母親就笑了:“行,記住,一定把我的錢交上。”第二天早上6點鐘,母親就去世了。家人發現,她手裏那枚黨徽一直攥了一晚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於愛梅的母親張淑貞(左一)在給解放軍做鞋墊。
於愛梅這才明白母親的心願:“母親説的時候我沒理解,後來才明白母親大概是想説,她活着的時候是黨員,走了還是黨員。”於愛梅查了一下,母親總共留下18939.8元,她把這些錢作為母親的最後一次黨費,全部交給了黨組織,完成了母親的心願。
“您的奶奶和母親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她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覺悟呢?”面對記者的疑問,於愛梅回答説:“沂蒙山區曾經很苦,蝗蟲、天災、匪患……後來老百姓看到共產黨來了,他們不花百姓一分一毫,一心帶領大家抵抗日本侵略者,為革命付出一切。奶奶和媽媽都經歷過戰爭,在野戰醫院看到傷員受了各種傷,有的甚至需要截肢,她們自己身上也都有子彈眼,在戰場上看得多了,所以非常滿足、知足,一輩子也沒為自己着想過,心裏全是別人。”
“奶奶經常叮囑我們説,我們撫養的這些革命後代,他們的父母幹什麼去了?他們是為了自己嗎?他們是為了抵抗侵略者,為的是老百姓。所以,看好他們的孩子,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應該做的。以後,這些孩子來找我們,我們不能不認,但任何人不能因為任何事去找他們。”於愛梅回憶説,兒時最深刻的記憶就是餓,“臨沂山區很窮,我記得小時候家裏都吃不飽飯,但我們從來沒想到要去找誰,求個人、辦個事。”直到1981年,縣有關部門整理文史資料時,才發現了王換於一家人的事蹟。
△於愛梅於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長期的家庭薰陶和影響下,於愛梅於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她的心目中,奶奶、母親老一輩秉持的愛黨擁軍、忘我奉獻的精神應該世代傳承。她不但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2004年從中學教師崗位退休後,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沂蒙精神的弘揚、踐行上,還積極組織婦女擁軍,成立了“紅嫂擁軍協會”,走上了自費擁軍的道路。這些年,她每年用於擁軍的花費都在1萬元以上,加上自費在全國範圍內宣講沂蒙精神,已累計花費30萬元。她説,希望沂蒙精神能傳播到全世界,“那樣世界就沒有戰爭了,多好!”
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海英: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守初心踐使命的實踐產物
自進駐沂蒙山區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與沂蒙人民在長期的並肩作戰中締造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偉大沂蒙精神。風雨近百年,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不改,使命不渝;砥礪八十載,沂蒙人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無論是從歷史的邏輯、現實的需要和未來的擔當看,還是從沂蒙精神的形成發展、時代價值和傳承弘揚看,沂蒙精神與黨的初心和使命絕不是某一階段、某一場合的偶遇,而是在歷史、現實和未來中的深度契合。沂蒙精神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體現。
回顧沂蒙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沂蒙人民守初心、踐使命的產物。沂蒙精神的形成始於1938年,為適應當時戰爭形勢的變化,黨中央作出“派兵去山東”的決策,隨後共產黨人帶領八路軍進駐沂蒙山區。當時,在日、偽、頑、匪各種勢力錯綜複雜的交織中,中國共產黨抓住黨羣關係這一主線,建立了密切的黨羣關係,滿足了沂蒙人民最迫切的利益需求,領導沂蒙人民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黨領導下的省級人民政府,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部《人權保障條例》。沂蒙根據地通過實施民主政治、進行民主選舉,讓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通過實行減租減息、土地改革,讓人民在經濟上獲得了利益;通過組織夜校、“莊户學”、“識字班”,讓人民在文化上實現了從“泥腿子”到“文化人”的轉變。
在沂蒙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模範遵守各項紀律,堅決不拿羣眾一針一線,甚至挖野菜也要遠離村莊。在沂蒙根據地,黨對發現的貪污腐敗行為都進行了嚴厲的懲處,如費南縣政府二科倉庫主任和祕書處軍用代辦股長因貪污公款,均被判處死刑。中國共產黨在沂蒙地區浴血奮鬥12年,其間始終守初心、踐使命,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因此人民願意聽黨話跟黨走,進而形成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良好黨羣關係,這都為沂蒙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歲月崢嶸,蒙山沂水為證。從歷史邏輯看,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沂蒙山區守初心踐使命的實踐產物。
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時俱進的沂蒙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體現,它所藴含和倡導的價值取向,對於當代青年人的價值選擇依然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通過沂蒙精神的價值取向可以引導當代青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事業觀和學習觀,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培養人格健全、素質優良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單選題)
1.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臨沂考察時強調,“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主要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黨把( )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人民跟黨走,無私奉獻,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揚。”
A.國家利益 B.人民利益
C.民族利益 D.集體利益
2.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有( )擁軍支前,21萬多人蔘軍參戰,10萬多名烈士英勇犧牲,湧現出紅嫂等一大批先鋒模範人物。
A.120多萬人
B.130多萬人
C.150多萬人
D.200多萬人
3.“五四”運動爆發後,馬克思主義在齊魯大地迅速傳播。黨的一大代表( )在山東開展建黨活動。
A.王盡美、鄧恩銘
B.陳獨秀、鄧恩銘
C.王盡美、毛澤東
D.李大釗、陳獨秀
温馨提示:
3月下旬,廣州日報將在廣州市區融媒體平台新花城客户端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跟着總書記學黨史·學習排位賽”有獎答題活動,今日習題也會收進題庫中。
各位學習達人,看完報道別忘了做做題目温故而知新喔!
策劃:楊清蒲、周成華、林明
執行:趙東方、餘靖
內容統籌:張毓、湯新穎、王晨陽、徐梅花
設計統籌:王晨陽
海報設計:譚惠蘭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馮秋瑜(署名除外)
視頻拍攝: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馮秋瑜(部分素材來源央視新聞、山東電視台等)
視頻剪輯:李文琤